您好,欢迎光临百通家居建材网!【请登录】【免费注册


当前位置:行业资讯 » 灯具照明

国外LED企业“围追堵截”国内局面被动

时间:2011-03-27

摘要: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专利纠纷已经成为市场行为的一个常态,各种专利纠纷事件正对蓬勃发展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沉重的打击。我国LED 技术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国内发展十分迅速,其面临的专利纠纷日益增多,而国内企业经常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专利纠纷已经成为市场行为的一个常态,各种专利纠纷事件正对蓬勃发展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沉重的打击。我国LED 技术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国内发展十分迅速,其面临的专利纠纷日益增多,而国内企业经常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其实,面临专利纠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专利纠纷中处于被动挨打的位置而束手无策。业内人士认为,了解专利纠纷的本质,积极应对才是出路。

  上游专利技术仍由外资企业垄断

  最近两年来,遭遇专利诉讼的中国LED企业明显增多。今年年初,两家深圳LED企业在海外遭遇专利诉讼,最后均以和解赔偿收场。这几乎代表了国内大多数LED企业的遭遇。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华南区负责人张海鼎表示,近几年公开的1977件与LED技术相关的发明专利中,我国企业申请量为967件,所占比例为48.9%,在发明人统计中,发明量居前五名的有三位为国内发明人。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在LED封装、应用的中下游产业链已经形成一定的技术能力和优势。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LED照明 产业链上游区域约80%~90%的原创性发明专利却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企业,主要集中在日亚化工 日本 、欧司朗 德国 、克里 美国 、通用电气 美国 、丰田合成 日本 和三星 韩国 等大公司手中。例如芯片基片制造的主流技术蓝宝石衬底技术和碳化硅衬底技术,由于对技术和工艺水平要求苛刻,目前仅被日本日亚公司和美国Cree公司掌控。此外,大功率LED灯的热平衡问题、持久高效的荧光粉等专利,也一直被欧、美、日垄断。可以说,虽然国内LED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拥有为数不少的发明专利,但由于在上游专利技术方面的被动,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业内人士表示,外资厂商在上游专利技术实施了垄断,国内企业要想突破这一限制,其难度相当之大。

  目前,国外先进企业在面对国内工艺水平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对我国企业采取了既打又拉的策略,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多为打压,而对于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更倾向于有条件的授权,但对芯片等上游领域则进行严密的专利封锁。总的说来,LED行业中下游技术的专利纠纷集中发生在国内生产企业的竞争格局确立之中,上游技术纠纷则发生在国内企业突破国外专利围堵的过程中。今后一段时间内,专利纠纷会有规律地发生,并且国内新兴力量的发展会始终处于这种威胁之下。

  企业需抓住机遇积极应对

  尽管面临国外企业对专利的“围追堵截”,但对国内LED 企业而言,并非没有机会。从今年开始,将陆续有一批LED核心专利超过20年的专利保护期,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重要的白光LED ,这将会对LED专利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也给我国缺乏核心专利技术的部分LED企业带来一定的发展契机。

  张海鼎表示,对LED企业而言,通常可以考虑采用预警分析、专利布局、专利无效、弱势联盟等方式应对专利纠纷,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充分利用这些模式。他认为,在国外企业已经确立的专利优势领域内,国内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越来越多的专利纠纷,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持续提升国内的技术水平和专利申请及分析能力,完成知识产权工作的积累,可以让国内企业因为专利问题受制于人的现状得到一定改善。

  今年,深圳市成立了LED专利联盟,搭建国内首家LED专利数据库。业内人士认为,LED专利联盟的成员搭建一个统一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可以避免企业单独开发、重复建设。成员内企业之间可以进行专利的交叉授权,形成一个专利池,在与外国LED厂商的专利战中,“专利池”形式将有更强的议价能力。

  广东省半导体照明 专业委员会主任文尚胜表示,LED技术专利领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时代,即日亚公司独霸时代、群雄争霸时代、为求共同利益联合阶段、共同打压中小企业阶段。现阶段,在国外企业忙于调整内部关系的良好时机,国内企业应该积极地通过专利预警做好危机预防,利用专利挖掘来加快和完善自身专利的积累,借助专利无效策略以及专利联盟抱团的方式来对抗国外企业的专利威胁,也可以通过构建LED专利池,制定准入制度,甚至建立由专利体系构成的行业标准,这样才能在未来层出不穷的专利纠纷中化被动为主动。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多关注国外企业专利布局倾向,增强中国LED领域的专利布局力度,打破现有“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局面,集中投入,重点开发,解决LED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掌握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专利;进一步加快研究制定我国LED照明产品的性能、测试、能效等标准和相关规范,建立和完善产品检测平台;开展LED照明产品节能认证,适当提高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门槛。此外,企业与研究机构应该加强产学研合作,技术和资金、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相结合,必将研发出更多的核心技术和专利,并促进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有效避免知识产权风险,推动我国LED产业升级。